1. AG尊时凯龙人生就博

    来源:
    河北日报客户端
    阅读正文

    8年,总书记的回信这样激励河北青年奔向西部、建功立业

    2022-04-25 10:51:24 来源: 河北日报客户端

    什么样的青春让人热血热腾?

    有这样一群河北青年,

    他们的青春选择了远方。

    ↑新疆巴州且末县第二中学,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走在校园里。河北日报资料片

    2000年,15名保定学院毕业生,

    义无反顾地奔赴新疆且末县任教。

    吹响了去西部奋斗的号角。

    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,

    席大大总书记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,

    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。

    谆谆话语饱含深情,

    给新一代河北青年带来强大的力量。

    到西部去、到基层去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!

    以青春之名投入祖国的壮丽事业中。

    截至去年,

    已有6000多名来自河北的西部计划青年志愿者

    到新疆、西藏、广西、青海、宁夏等地服务。

    跨越山海,远行万里,

    在远方,写下燕赵青年的担当。

    人生无悔,寻梦边陲

    总有一次选择,不枉青春勇

    ↑项敏祎

    “浅薄且翠嫩,一身余勇”,

    这是河北师范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项敏祎

    对自己的评价。

    当一名教师是她从小的梦想,

    大三实习时第一次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,

    真切的感受直击她的内心。

    项敏祎一直关注着西部支教的故事,

    那些远在边疆的坚守与奉献,

    荒漠戈壁中谱写的诗和远方,

    更让她在振奋中坚定了心之所向。

    年轻正是追梦时!

    “到西部去、到基层去,

    我想把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!”

    ↑常春利

    因为淋过雨,

    所以总想给别人撑伞。

    毕业于河北地质大学的志愿者常春利

    正是这样故事的主人公。

    从小家庭贫困的她,

    大学期间住宿费和学费

    全由助学贷款支持。

    “当时我就在想,以后只要有机会,

    一定要用自己的学识回报祖国。”

    于是,西部计划就这样

    走进了她的心里。

    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一连,

    常春利对这里比常人多了一种情感,

    她迫切地想要帮助与自己一样的人,

    迫切地想要回报祖国。

    “拿自己精力最充沛、

    热情最高涨的年华,

    用在这样具有深刻意义的事情上,

    是我一生最光荣的事。”

    心怀赤诚,青春无畏

    土地是荒凉的,心却生机盎然 

    ↑河北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赴新疆支队

    当刚刚毕业的河北师范大学学生严佳

    踏上西行甘肃的列车时,

    就已经做好了迎接所有困难的准备,

    可实际情况仍超乎预期:

    气候高寒、嘴唇开裂,

    冬季长达7-8个月,最低温-25℃,

    取暖全靠捡柴火树枝,

    还有经常光顾的“白毛风”……

    可艰苦的环境并未让她有丝毫退却,

    反而越发心疼这里的孩子。

    “对于孩子们来说,

    教育几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,

    而我们是他们的希望。”

    这就是一名青年心中的使命感。

    闫俊良(前排右二)和学生们。河北日报资料片

    志之所趋,无远弗届;

    穷山巨海,不能限也。

    西藏南木林县平均海拔4400米

    保定学院2002届毕业生闫俊良

    和其他9名同学来到这里时,

    整个县城只有百十来户。

    “土坯房下雨就漏,得用锅盆来接。

    吃水要到河里打,

    冬天河水结冰足有一尺多厚,

    只能用石头凿开再取水……”

    可就是这样的条件,

    闫俊良仍留了下来,

    “服务西部就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。”

    一年又一年,他在雪域高原燃烧青春;

    一岁又一岁,山里的孩子脱胎换骨长大成人。

    肩负重任,光芒万丈

    被需要的青春,才是最宝贵 

    ↑岳刚和学生们在一起。河北日报资料片

    “岳老师,是您为我推开了世界的门。”

   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岳刚

    又一次收到了学生国杰罗布的信。

    刚上中学时,

    这位藏族小伙只想考个职业学校,

    “家里穷,我手巧,修电器好赚钱。”

    在岳刚的教导与支持下,

    国杰罗布勇敢迈出了追梦第一步,

    最终成功考取复旦大学,

    又应征入伍,成为大学生士兵。

    “我们就像燃灯人,

    用心里的火点亮他们梦想的灯。”

    青春因奉献更显宝贵。

    使生如夏,所到之处,无不盎然。 

    ↑2000年7月,侯朝茹和同学们毕业留念。河北日报资料片

    对于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侯朝茹来说,

    最大的幸福是往日的学生成了今天的同行。

    “我要学侯老师,

    把爱留给西部的孩子。”

    周文绯是侯朝茹的学生,

    2013年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,

    她坚持回到且末,

    她要与侯老师站在一起。

    侯朝茹喜欢把自己比喻成红柳,

    模样并不光鲜,甚至就像杂草,

    放到花团锦簇的公园里肯定不会被注意,

    但在戈壁荒漠,却是抵御风沙的“猛将”,

    是漫漫黄沙中最盎然的一抹生机和颜色。


    谁的青春不热血?

    一句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,

    曾让多少人彻夜难眠。

    这群燕赵青年,

    他们背上的行囊、孤勇的身影,

    是榜样,更是召唤。

     

    在滚烫的青春里蹒跚跋涉,

    将一颗赤子心献给祖国。

    这就是志在四方的燕赵儿女,

    这就是奋斗无悔的河北青年!

    责任编辑: 崔利杰
    关键词:
    +1
    新闻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,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代表我网立场

    为你推荐

    加载更多新闻